首页

国产足控

时间:2025-05-30 06:42:14 作者:天问二号任务发射圆满成功 我国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 浏览量:43432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5月29日1时3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火箭飞行约18分钟后,将探测器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此后,探测器太阳翼正常展开,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天问二号主要任务目标是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此后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小行星2016HO3是人类目前发现的地球准卫星之一。

  天问二号任务工程目标:

  一是突破弱引力天体表面取样、高精度相对自主导航与控制、小推力转移轨道设计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二是为小行星起源及演化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探测数据和珍贵样品。

  科学目标则聚焦于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多项物理参数。

  一是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轨道参数、自转参数、形状大小、热辐射特性等物理参数,开展轨道动力学研究。

  二是开展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形貌、物质组分、内部结构以及可能的喷发物等研究;

  三是开展样品的实验室分析研究,测定样品物理性质、化学与矿物成分、同位素组成和结构构造,开展小行星和太阳系早期的形成与演化研究。

  此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仅仅是天问二号任务漫长探测过程的“第一步”。天问二号任务技术难度大,工程风险高,共包含发射段、小行星转移段、小行星接近段、小行星交会段、小行星近距探测段、小行星采样段、返回等待段、返回转移段、再入回收段、主带彗星转移段、主带彗星接近段、主带彗星交会段、主带彗星近距探测段等13个飞行阶段。

  其中,小行星探测和采样返回包括9个阶段,发射段顺利完成后,探测器进入小行星转移段,这一阶段将持续约1年,期间需实施深空机动、中途修正等操作,直至距离小行星约3万公里处。

  随后依次进入小行星接近段、交会段、近距探测段,在近距探测段按照“边飞边探、逐步逼近”原则,对小行星开展悬停、主动绕飞等探测,确定采样区后进入采样段。

  完成采样任务后,探测器将经历返回等待段、返回转移段,在返回转移段接近地球,返回舱与主探测器分离,之后独自进入再入回收段,预计于2027年底着陆地球并完成回收。

  此后,主探测器则继续飞行,前往主带彗星311P,开展后续探测任务。

  探测器上共配置了中视场彩色相机、多光谱相机、可见红外成像光谱仪、热辐射光谱仪、探测雷达、磁强计、带电粒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喷发物分析仪、窄视场导航敏感器、激光一体化导航敏感器、旋转衍射高光谱相机等11台科学设备。这些先进设备将助力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对小行星和主带彗星进行探测,获取科学数据。

  天问二号任务由工程总体和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与回收、测控、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承担工程总体工作,负责任务的总体设计和实施管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牵头承担探测器系统研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运载火箭系统研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牵头承担地面应用系统。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78次发射。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是我国高轨发射的主力火箭,也是我国宇航发射次数最多的火箭,此前已完成108次发射,曾执行过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等探月工程任务。为确保“长征三号乙火箭‘可靠、精准、准时’答卷”,跑好天问二号任务“第一棒”,设计人员历时2年完成了多轮设计迭代,同时满足了各方约束要求,实现火箭与探测器完美“交接班”。

  总台央视记者丨崔霞 李宁 陶嘉树 吴天白 李昌鹤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杨昊、曹缘发挥出色晋级男子10米台决赛

9月11日,在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一“致富工坊”的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赶制订单,一旁则是玩耍的孩子。这个车间内95%的工人是女性,她们都选择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部长通道丨李国英:去年水利建设全面提速 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

如此“考核”,实际上已经偏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结果是哪头都落了空:上级部门拿到一堆“花团锦簇”的纸面数据,却看不到实际的工作成效,无法真正推进工作;基层干部疲于奔命,进村入户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时间精力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逐渐被消磨;老百姓的诉求期盼得不到回应,自然要给政府形象和干部作风打差评,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干群关系和基层治理。

中国国民党民意代表团:北京行成果丰硕 将把大陆善意带回台湾

北京9月6日电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高级别会议9月5日下午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与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共同主持会议。

福州国际车展今起开幕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推进

坚持稳中求进,就要兼顾需要和可能,从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客观实际出发作出理性决策。我国经济呈现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趋势性向好的态势,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至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5%左右,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领跑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速连续名列前茅……这些年,中国经济体量稳居全球第二,形成了良好稳固的基本面,仍然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依然有5%至5.5%,经济稳定增长有内在支撑。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生说,5%左右的增速目标稳健可行,向市场和企业家传递出积极信号。2024年,尽管中国经济仍面临一些困难挑战,但随着疫情“疤痕效应”减弱、相关风险隐患化解、有利因素累积增多、政策效应持续叠加,经济有望加快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5%左右”有望在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中实现。

黑龙江:12万人次乘旅游专列避暑“找北”

“用好AI技术,离不开大数据这个‘底座’,数据正成为重要的新型生产要素。”在高旭磊看来,大数据是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储能池”。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